無線通訊的物理層
2025-10-20 00:04:10

Frequency bands 頻帶與頻譜配置

通訊使用的是電磁波頻譜(electromagnetic spectrum)中的特定範圍。但因為傳輸距離(低頻可傳更遠)、穿透能力(低頻能穿牆,高頻容易被阻擋)、頻寬需求(高頻可提供較大頻寬,適合高速傳輸)、天線大小、設備成本、干擾與法規限制等因素,並非所有頻率都適合用於所有通訊任務。

無線電頻譜分類(Radio Spectrum)

頻帶縮寫 全名 中文名稱 頻率範圍(約略) 常見應用
VLF Very Low Frequency 超低頻 3 – 30 kHz 潛艇通訊、長波導航
LF Low Frequency 低頻 30 – 300 kHz 航海、AM 廣播(長波)
MF Medium Frequency 中頻 300 kHz – 3 MHz AM 廣播
HF High Frequency 高頻 3 – 30 MHz 短波廣播、國際通訊
VHF Very High Frequency 甚高頻 30 – 300 MHz FM 廣播、電視、航空無線電
UHF Ultra High Frequency 超高頻 300 MHz – 3 GHz 行動通訊、Wi-Fi、電視
SHF Super High Frequency 特高頻 3 – 30 GHz 衛星、雷達、5G 毫米波
EHF Extra High Frequency 極高頻 30 – 300 GHz 天文觀測、6G、毫米波通訊
UV Ultraviolet Light 紫外線 >300 THz 非通訊用途(醫療、化學反應)

ISM bands

「ISM 頻段」是免授權(license-free)的頻率範圍,開放給工業、科學、醫療及消費性應用,雖然讓成本下降,但也讓干擾上升

頻率範圍 (MHz / GHz) 區域 / 備註 典型應用
13.553 – 13.567 MHz 全球通用 RFID、近場通訊、感測裝置
26.957 – 27.283 MHz 全球通用 工業控制、遙控玩具、低速資料傳輸
40.66 – 40.70 MHz 全球通用 遙控器、簡易通訊設備
433 – 464 MHz 歐洲常用 無線感測器、遙控門鎖、IoT 裝置
900 – 928 MHz 美洲常用 RFID、LoRa、ZigBee、IoT 傳輸
2.4 – 2.5 GHz 全球通用 Wi-Fi、藍牙(Bluetooth)、ZigBee、微波爐
5.725 – 5.875 GHz 全球通用 Wi-Fi(5 GHz 頻段)、無線影像傳輸
24 – 24.25 GHz 全球通用 工業感測、毫米波雷達、短距離資料傳輸

Modulation 調變技術

這節將說明如何將數位訊號轉換成可在無線通道中傳輸的類比波形,例如 ASK、PSK、QAM 等。

利用無線電波傳送資料(Transmitting Data Using Radio Waves)

  • 發送端(Sender):能發射無線電波。
  • 接收端(Receiver):能偵測該電波的存在與其特性(參數)。
  • 無線電波的數學模型為一個隨時間變化的正弦波:

$s(t) = A(t) \sin(2 \pi f(t) t + \phi(t))$

其中:

參數 意義 對應英文
A(t) 幅度(決定波的強度) Amplitude
f(t) 頻率(決定波的振動次數) Frequency
$\phi(t)$ 相位(決定波的起始角度) Phase

調變的基本想法(Modulation Concept)

  • 傳輸資料的本質:改變載波波形的某個參數來代表資料。
  • 接收端再依波形變化解出原始資料
類型 方法 名稱 特性
類比調變(Analog Modulation) 參數可取任意值 Amplitude / Frequency / Phase Modulation 波形連續變化,用於語音、影像等模擬信號
數位調變(Digital Keying) 參數取有限離散值 ASK / FSK / PSK(鍵控法) 適合數位資料,抗干擾能力強

常見的數位調變方式(Digital Keying Examples)

名稱 中文名稱 原理說明 示意
ASK (Amplitude Shift Keying) 幅移鍵控 用資料(0/1)改變載波的振幅大小 波高改變
FSK (Frequency Shift Keying) 頻移鍵控 用資料改變載波的頻率高低 週期長短改變
PSK (Phase Shift Keying) 相移鍵控 用資料改變載波的相位角度 波形偏移位置不同

💡 例如:
在 PSK 中,0 可能代表相位 0°,1 代表 180°;
而在 FSK 中,0 用低頻率,1 用高頻率。


接收端的任務:解調(Demodulation)

  • 接收端觀察接收到的波形,找出最接近哪一種已知的波形模式,
    並推測出原本代表的資料位元(bit)。

  • 為了能準確還原:

    • 必須建立「資料 ↔ 波形」的一對一對應關係。
    • 類比信號因連續變化,難以完全重建;
      數位信號較容易區分與還原。

解調的挑戰(Demodulation Problems)

問題類型 說明
載波同步(Carrier Synchronization) 發送端與接收端的頻率可能因溫度、老化或時鐘漂移而不一致,造成波形錯位。
位元/符號同步(Bit or Symbol Synchronization) 接收端需判斷每個符號的起點與終點,否則會錯讀資料。
框架同步(Frame Synchronization) 必須知道封包(frame)從何開始與結束,才能正確組合資料。
通道失真(Channel Distortion) 實際接收的波形通常被雜訊、多路徑等干擾所扭曲,導致「接收到的訊號 ≠ 傳送的訊號」。

訊號失真與無線通道(Signal Distortion – Wireless Channels)

無線傳輸會扭曲任何發射的訊號,因此接收端收到的訊號 ≠ 傳送端發出的訊號,且造成接收端無法確定原始的位元序列是什麼。這些失真效應統稱為:無線通道(Wireless Channel)。

主要失真來源(Sources of Distortion)

失真來源 中文名稱 說明
Attenuation 衰減 隨距離增加,能量分佈於更大範圍,訊號強度下降。
Reflection / Refraction 反射 / 折射 電波遇到表面反彈或穿入不同介質產生彎折。
Diffraction 繞射 電波經過尖銳邊緣時產生新的波前。
Scattering 散射 表面粗糙時產生多重反射,形成雜訊性干擾。
Doppler Fading 多普勒衰落 由於相對移動造成頻率偏移,使中心頻率產生漂移。

衰減與路徑損失(Attenuation & Path Loss)

  • 衰減的效果可用「路徑損失(Path Loss)」表示。
  • 接收功率 (P_r) 會隨著距離 (d) 增加而減少。

Friis 自由空間方程式(Free-space Equation)

$\frac{P_r}{P_t} = \frac{A_t A_r}{(\lambda d)^2} \times \text{(gain factors)}$

符號 意義
(P_t) 發射功率
(P_r) 接收功率
(A_t, A_r) 發射與接收天線的有效孔徑(aperture)
(\lambda) 波長
(d) 傳輸距離

非視距傳播(Non-Line-of-Sight, NLOS)

無線電波不只走「直線」路徑,還會:

  • 經由牆壁、地面、建築物反射或繞射。
  • 各路徑長度不同 → 造成「延遲展開(Delay Spread)」
  • 結果:同一訊號在不同時間抵達接收端,產生干涉。

因此簡單的自由空間模型(1/d²)不足以描述真實環境中的多路徑效應。

廣義衰減模型(Generalized Path-Loss Model)

加入環境因素

  • 牆壁、障礙物會造成更嚴重的衰減。
  • 定義 路徑損失指數(Path-loss exponent, γ)

$P_r \propto \frac{1}{d^{\gamma}}, \quad \text{其中 } \gamma > 2$

環境類型 常見 γ 值
自由空間(Free space) 2
室內(Indoor) 3–5
城市環境(Urban) 2.7–4

以線性形式表達

$P_{\text{recv}}(d) = P_{\text{recv}}(d_0) \cdot \left( \frac{d_0}{d} \right)^{\gamma}$

符號 意義
$P_{\text{recv}}(d)$ 接收功率(距離 (d))
$P_{\text{recv}}(d_0)$ 參考距離 (d_0) 下的接收功率
$d$ 傳輸距離
$\gamma$ 路徑損失指數(path-loss exponent),描述訊號強度衰減的速度

距離越遠,功率會依距離的 $(-\gamma)$ 次方遞減。
例如:在自由空間中 $(\gamma = 2)$,即功率 ∝ $(1/d^2)$。

若改以對數形式(Logarithmic Form, in dB)

$PL(d)[\text{dB}] = PL(d_0)[\text{dB}] + 10\gamma \log_{10}\left(\frac{d}{d_0}\right)$

符號 意義
$PL(d)$ 距離 (d) 的路徑損失(Path Loss)
$PL(d_0)$ 參考距離 (d_0) 的路徑損失
$10\gamma \log_{10}\left(\frac{d}{d_0}\right)$ 額外衰減量(隨距離增加)

工程上常使用 dB 表示功率比例,因此這個式子是將功率衰減的乘法關係轉為加法關係,方便運算與繪圖。

統計性通道建模(Shadowing Effect)

為了模擬環境中隨機遮蔽效應(shadowing),通常在對數(dB)形式的損失模型中加入隨機變數:

$PL(d)[\text{dB}] = PL(d_0)[\text{dB}] + 10\gamma \log_{10}!\left(\frac{d}{d_0}\right) + X_{\sigma}[\text{dB}]$

符號 名稱 說明
(PL(d)) 距離 (d) 的路徑損失(Path Loss) 單位為 dB
(PL(d_0)) 參考距離 (d_0) 的路徑損失 通常取 1 m 或 100 m
(\gamma) 路徑損失指數(Path-loss exponent) 決定訊號隨距離衰減的快慢(自由空間約為 2,城市環境可達 3–5)
(10\gamma \log_{10}(d/d_0)) 決定距離對功率的平均衰減 越遠衰減越多
(X_{\sigma}) 陰影衰落項(Shadowing term) 服從平均值 0、變異數 (\sigma^2) 的高斯分布 (N(0, \sigma^2)),用以模擬障礙物導致的隨機功率波動

從波到位元(From waves to bits)

無線通訊中的干擾來源(Noise and Interference)

前面只考慮單一傳送端與其多路徑效應(同一訊號在不同路徑反射回來),但實際環境中還有兩種額外的干擾來源。

類型 中文名稱 說明
Noise(雜訊) 電子元件雜訊 來自接收端硬體內部,如放大器、接收器電路。與溫度相關。通常建模為:
加性高斯白雜訊 (AWGN) — 平均值 0,時間上不相關。
Interference(干擾) 無線通訊之間的相互影響 - 同頻干擾 (Co-channel interference):其他使用相同頻道的傳送端。
- 鄰頻干擾 (Adjacent-channel interference):其他使用鄰近頻段的訊號,由於濾波器不完美而滲入。

從波形還原資料:符號與位元錯誤(Symbols and Bit Errors)

  • 接收端需要從扭曲或受干擾的波形中,判斷出原本的符號(symbol)。
  • 若判斷錯誤,就會發生符號錯誤(symbol error)位元錯誤(bit error)

SINR(Signal-to-Interference-and-Noise Ratio)

衡量「有用訊號」相對於「雜訊與干擾」的強度比值。

$\text{SINR} = 10 \log_{10} \left( \frac{P_{\text{recv}}}{N_0 + \sum_{i=1}^{k} I_i} \right)$

符號 名稱 說明
$P_{\text{recv}}$ 接收訊號功率 (Received Signal Power) 想要接收的目標訊號強度
$N_0$ 雜訊功率 (Noise Power) 通常由接收機熱雜訊產生,與溫度、頻寬相關
$\sum_{i=1}^{k} I_i$ 干擾功率總和 (Total Interference Power) 來自其他 (k) 個使用相同或鄰近頻道的干擾源
$\log_{10}$ 對數轉換 將功率比轉換成 dB(分貝)單位

若只考慮雜訊(無干擾),則為常見的 SNR(Signal-to-Noise Ratio)。

$\text{SINR} = \frac{S}{I + N}$

符號 意義
(S) 有效訊號功率
(I) 干擾功率
(N) 雜訊功率

雜訊功率與頻寬的關係

$N = N_0 \times B$

符號 意義
$N_0$ 雜訊功率譜密度(Noise Spectral Density),表示每 1 Hz 頻寬的雜訊功率
$B$ 系統頻寬(Hz)
$N$ 總雜訊功率

SINR 與 BER(Bit Error Rate)的關係

  • **BER(位元錯誤率)**表示接收到的位元中有多少被誤判。
  • BER 的大小取決於:
    • 調變方式(Modulation Scheme)
    • SINR 值(訊號品質)
    • 每個位元的能量 (E_b)

SINR 可用來計算在特定調變方式下的 位元錯誤率(BER)

$\text{BER(SINR)} = 0.5 e^{-\frac{E_b}{N_0}}$

這是一個近似公式(特別常見於 BPSK 調變),表示:

  • 當 (E_b/N_0) 增加(即訊號品質變好),BER 會以指數方式下降。

能量比關係式

$\frac{E_b}{N_0} = \text{SINR} \times \frac{1}{R}$

符號 名稱 說明
(E_b) 每個位元的能量(Energy per bit) 用於解調與錯誤修正
(N_0) 雜訊功率譜密度(Noise Spectral Density) 每 1 Hz 頻寬內的平均雜訊功率
(R) 位元率(Bit rate) 單位:bit/s

若位元率 (R) 提高(資料傳得更快),則每個位元能分到的能量變少 → (E_b/N_0) 降低 → BER 變高。

SNR 與 (E_b/N_0) 的對應關係

$\text{SNR} = \frac{E_s}{N_0} = \frac{E_b \times R}{N_0}$

符號 意義
(E_s) 每個符號的能量(Energy per symbol)
(E_b) 每個位元的能量
(R) 位元率(bit/s)
(N_0) 雜訊功率譜密度
名稱 定義 物理意義
SINR $\frac{P_{\text{signal}}}{P_{\text{noise}} + P_{\text{interference}}}$ 真實環境中的訊號品質
SNR $\frac{P_{\text{signal}}}{P_{\text{noise}}}$ 理想情況下的訊號雜訊比
(E_b/N_0) 單位位元能量與雜訊功率密度比 衡量通訊鏈路的效率
BER 錯誤位元比例 衡量實際傳輸可靠度

隨著 SINR 增加(訊號變清晰),BER 以指數方式下降

alt text

通道模型(Channel models)

analog signal model

模型名稱 假設條件 數學表達式 / 分布 通道特性 適用環境
AWGN(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)模型 - 傳輸功率與衰減固定不變
- 雜訊為時間上不相關的高斯白雜訊
- 有 line-of-sight(直接通訊)
( r(t) = s(t) + n(t) )
其中:
(r(t)):接收訊號
(s(t)):傳送訊號
(n(t)):白高斯雜訊
- SNR 為常數
- 僅考慮雜訊,不考慮多路徑
- 理想化模型(基準情境)
自由空間、理論模擬、基準測試
Rayleigh Fading(瑞利衰落)模型 - 無直視路徑(NLoS)
- 訊號由多條反射路徑隨機疊加
振幅服從 Rayleigh 分布 - 多路徑效應明顯
- 訊號強度快速變化(深度衰落頻繁)
都市高樓區、室內環境
Rice Fading(萊斯衰落)模型 - 有一條主導直視路徑(LoS)+ 多條反射路徑 振幅服從 Rice 分布
(K) 因子表示 LoS 與多路徑能量比
- 同樣包含多路徑,但有強主徑分量
- 較穩定,衰落程度較低
- 可以算是前兩者的混合
開放區域、有明顯 LoS 的場景(如基地台可視)

digital model

只把模型分成兩種狀態,例如 Binary Symmetric Channel (BSC),只關心「位元是否正確接收」,可簡化成:

  • 每個位元有固定錯誤機率 𝑝
  • 各位元錯誤彼此獨立
狀態 概率
傳對(bit 保持不變) (1 - p)
傳錯(bit 翻轉) (p)

現實狀況如何應對?

上面提到了很多模型理論,但事實上現實世界是極端的,不可能存在理論上的 wireless channel。所以現實世界在硬體已經無法再提升的情況下,為了降低通道導致的錯誤率,軟體層面會採用:

技術 目的 功能
FEC (Forward Error Correction) 為了預防 在傳輸前加入冗餘位元,讓接收端可自動修正錯誤
ARQ (Automatic Repeat Request) 事後補救 發現錯誤時要求重新傳輸(常與 FEC 結合成 Hybrid ARQ)

收發機設計(Transceiver Design)

在前面的章節介紹了調變的方式、模型通道,這邊要來做最後的總結,也就是收發機設計的核心目標。

調變方式選擇與取捨

我們需要根據當下條件,適時選擇合適的調變技術,這些調件包含:

  • 所需資料率(Data Rate)
  • 可達符號率(Symbol Rate)
  • 實作複雜度(Implementation Complexity)
  • 允許錯誤率(BER 要求)
  • 通道特性(Channel Conditions)

而調變需要注意符號率與資料率的取捨(Trade-offs),因為調變方式會影響功率消耗。當傳得越快(高 symbol rate)可更快進入休眠以省電,但高資料率也可能導致錯誤率上升與功耗增加。

  • Symbol Rate 符號率:決定每秒發送的符號數;每個符號可攜帶多個位元。例如同樣符號率下,QPSK 資料率是 BPSK 的兩倍:
    • BPSK → 1 符號 = 1 位元,可以代表 2 個情況
    • QPSK → 1 符號 = 2 位元,可以代表 4 個情況
    • 8PSK → 1 符號 = 3 位元,可以代表 8 個情況
    • 16APSK → 1 符號 = 4 位元,可以代表 16 個情況
    • 32APSK → 1 符號 = 5 位元,可以代表 32 個情況

說明

FEC 1/4 代表 4 個 bit 只有一個傳 data,其他容錯用,所以當 channel 不好的時候就可以選這個。C/N [dB]為達到特定 BER(如 10⁻⁷)所需的最小載雜比。數值越高,表示對通道品質要求越高。

所以當環境極好時,就可以調到32APSK的最後一個選項,實現高速傳輸

alt text